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總是一直在摸索更好的方式,不只是學業上或是才藝技能上, 而是心理上的幫助。於是我們上個週未請引導師來幫助Savi解決他一直怕鬼的這個問題。
沒錯,就是怕鬼的這一題已經困擾Savi已久,一般家長看到這個或許會斥之以鼻,覺得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長大了就會好了。
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工具去幫助小孩
但我因為歷經分家事件差點慘遭滅頂,在做品牌升級rebranding的過程中,認識了一群厲害的特異人士,他們教會了我們如何找出問題的核心,如何讓事情更簡單,教會了我們一些不錯的工具,像是action learning(行動學習)
============
以下是維基百科對於行動學習的解釋
究其本質,行動學習是建立在對團隊成員所積累經驗的激發和重新詮釋的行為上。在商業活動中,行動學習體現為經理人們以團隊合作的形式解決實際案例中的關鍵問題。這裡所說的團隊是由相互平等的成員組成的集體,而不是由某個主要負責人或導師帶頭組成的委員會。在團隊工作過程中,工作的重心將放在互相支持、相互促進和廣泛提出問題方面而非簡單地各自提出觀點。
行動學習法的核心要點:行動學習法需要人們在思想上的根本改變;同時,因為身處其中的學習者可以籍此超越思想、行為、信仰的極限,把行為、信仰和價值觀統一起來,使個人的行為更具效力;所以,它是塑造企業文化、打造學習型組織和建立知識管理系統的關鍵!
提出問題和傾聽回答是一門日益重要的管理(含營銷管理)技巧;行動學習法兩者並重。但行動學習理論也並不是速效藥丸,它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人們在思想上的根本改變。
“行動學習法的本質是通過努力觀察人們的實際行動,找出行動的動機和其行動可能產生的結果,從而達到認識自我的目的。
===================
總而言之,這群特異人士, 我們稱他們為引導師(facilitator), 他們的客戶都是世界級的大客戶像是阿里巴巴,星巴克,迪卡農,以及台灣的提提研。因為他們的費用真的太貴,所以台灣企業都覺得沒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去探索品牌願景跟企業核心文化,但我們提提研只想跟最強的團隊學習,所以我們是台灣極少敢跟他們合作的品牌。
這次我把這群身懷絕技的特異人士們,全部請來了台南幫我們的Savi進行一場行動學習,主題是:「如何幫助Savi不再怕鬼」
規則很簡單,只有二個,一是大家只能回答被問的問題,不能離題。 二是只有主要coach教練可以停止對話。九十分鐘內要完成,並且要開始採取行動去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我們開始了行動學習的對話
「Savi, 請問你有看過鬼嗎?」我們其中一個成員問
「沒有」Savi搖頭
「你何時最害怕鬼?」媽媽問
「我都是半夜起床尿尿時最害怕」
「請問你是害怕鬼,還是害怕那個感覺?」Anna問哥哥
「我其實是不喜歡那個突然被嚇到的感覺,就像被媽媽突然罵的感覺也是不喜歡」
「我懂,因為媽媽比鬼更恐怖」我坐在兒子旁拍拍他的肩膀,小啦坐在對面翻白眼
中間又問了一些騷不到問題核心的問題
,除了這題
「我想請問現場的大家,有誰小時候也怕鬼的請也舉手一下?」平常是引導師的雷普利,這次混在成員當中,為Savi問了這一題,大家紛紛舉手,原來現場的每個人小時候都怕過鬼。
過了四十分後,
Coach珍教練喊停,問我們大家到目前為止滿不滿意?
「不滿意」大家都不滿意
「那一到十分,你們給團隊合作打幾分?」
「五分」
「四分」
「六分」
「零分」
「那你們覺得怎麼做可以做得更好? 剛剛有誰是問了比較好的問題?」珍教練
「我們覺得剛剛雷普利問的那題很好,有團隊合作的感覺,讓Savi覺得原來大家都跟他一樣也是小時候都會怕鬼」
「還有其中雷普利也問一題也很好,像是害怕的顏色是什麼顏色?」
於是我們進入第二部分的提問,這次更有團隊合作的凝聚力了
「爸爸,你有沒有遇過鬼,你相不相信鬼這件事?」換兒子問我
「有啊,我在深山打坐時,因為我很認真修行,所以我每天打坐內觀二十小時,在第四天就會進入一個很特別的境界,會開始遇到一些靈魂,我只要一入睡這些靈魂就會把我搖醒,怎麼睡都睡不著,又或是就算睡著了進入夢鄉,我也很清楚自己是在夢境中。 一開始我很害怕很想下山回家,但因為愛面子所以硬待在山上,久了我就發現他們其實一點也不恐怖」我坦白的跟兒子講很多細節,還有被附身的細節,搞得大家毛骨悚然。
然後換另一個引導師一折,也分享他的經驗
「Savi, 其實我小時候也跟你一樣,也是半夜起床尿尿時會害怕,尤其是經過鏡子的時候」
「對對對!!那個鏡子真的很恐怖」Savi點頭如搗蒜, 這時,他突然站起來
「好了!!我知道我該怎麼做了!!我不怕鬼了!!」
Coach珍教練此時眼中露出了光芒,她停止了下一個團員原本想要繼續分享他們遇到鬼的故事,她引導Savi:「所以Savi, 你覺得你現在要做什麼,就不會怕鬼了」
「我覺得我現在要去洗個澡」
我們全場傻眼,竟然是採取這個行動? 而且現在才只進入第七十幾分鐘,九十分鐘還沒有到啊。
只有珍教練露出了微笑,說道:「那你就去洗澡吧」
於是我陪伴Savi走到樓下,幫他提行李箱上樓,給他衣服,讓他去洗澡。
Savi洗澡時,珍教練的引導並沒有結束,他把我們這些大人們集合在一起,問我們:「剛剛我們有哪裡是做得好的?」
「我覺得這個過程中,我跟我兒子的感情更好了」我回答
「對,像是剛剛John一直坐在Savi旁邊,一直在幫Savi holding space,給予他無形的支持跟鼓勵,尤其是陪他下樓拿衣服那一段,很感動」香腸嘴設計師Larry回應說
「只要知道要採取什麼行動的那一刻,行動學習也可以提早結束,不必一定要走完九十分鐘」我們的仙姑(sharing)雪靈夫人說
「對啊,害我都準備好要分享我的鬼故事要跟Savi分享了」小啦說
「我也是」
「我也是」
原來大家都很失望沒能輪到他們分享親身經歷的鬼故事
「其實有沒有解決問題本身並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大家一起解決問題的那個過程」引導師雷普利如是說。
我想雷普利說得沒錯,重點是小孩的問題有被大人們重視,這個被聆聽的過程,正是我們家庭成員彼此互動, 一起成長的養份。
這堂行動學習的課,父母學到的,比孩子還多很多很多。在成為家長的這條路上,我還有好多要學習的。
我滿懷感恩。